用户协议
大理大学是省州共建的高等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大理医学院、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两校合并组建成大理学院,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更名为大理大学,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经过45年的办学积淀,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生物医药研发、民族文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为优势,留学生教育为特色的综合大学,是云南省非省会城市中最早开展本科教育并最早取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在云南地方高校中的“领头雁”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巩固。
学校设有教学学院19个,附属医院10所,全日制在校生22000余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5个。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现有7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药学专业获云南省“增A去D”行动一流专业建设支持。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9门。
学校汇集了“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100余人。现有“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0余个,省部级创新团队9个。
近5年,学校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0余项。在《自然·通讯》等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30余项。
长期以来,大理大学坚持“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省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服务定位,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成效不断显现,办学特色日益彰显,为扩大大理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大理的国际知名度,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根植滇西办学,为滇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办学45年来,学校秉持“改变滇西缺医少药、教育落后状况”的初心,紧密结合云南省及滇西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不断挖掘学科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累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起作用”的高素质人才20余万人。其中,80%留在滇西等地区,60%在滇西教育、医疗一线,为促进滇西边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和谐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是主动服务地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学校坚持“一山一水一族一史”的科研理念,致力于生物医药研发、民族文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滇西特色药用植物开发、地方病防治研究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校构建了支撑云南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生物医药学科群”和促进滇西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民族文化学科群”,有力支撑了滇西产业发展和边疆稳定。
三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探索了新实践。多年来,学校秉承“融四海文化、铸大学精神”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国际交流合作,2006年被列为云南省首批“走出去”战略试点高校,2008年被确定为“云南省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教育国际化特别是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和特色。目前,学校与境外50多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07年在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设立了“DHY汉语中心”,2017年在泰国帕那空皇家大学建立了“海上丝路孔子学院”。2018年被确定为“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现在4个澜湄国家(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建立7个“境外汉语教学实践基地”和2个“华文教学实践基地”。
2002年,学校开始面向东南亚国家招收来华留学生。2005年起招收印度等南亚国家临床医学留学生。目前,学校有来自20余个国家的全日制留学生1100余名。据教育部数据统计,学校本科学历留学生人数长期位于中国西部高校前列。据上海软科发布的按学生国际化指标排名“2019中国最好大学”,学校位列全国第13位,云南省第1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云南省发展定位,聚焦“一流大学、最美校园”建设目标,以“一引领三融入五突破”为中心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优势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改革发展,实施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铸校战略,坚定信念、守正创新,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在南亚东南亚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大学。